基于宝玑发明的双支承经典陀飞轮,陀飞轮可做以下分类:
按摆轮在陀飞轮上的位置分:有摆轮中心式和偏置式,中心式的更接近传统,偏置式的则被称为卡罗索-陀飞轮(她本质上是陀飞轮,只是外形商似卡罗索,与纯粹意义上的卡罗索有本质的区别)(卡罗索,它和陀飞轮一样,是一种为解决钟表位差问题而推出的结构,根本的不同在于:陀飞轮框架结构传动是串联在钟表主传动链中的,而卡罗索框架结构与传动链并联,如果切断并联传动链,卡罗索框停止转动,卡罗索表仍然可以工作,但计时上会出现一个系统偏差。)
按陀飞轮支承情况分:为了更好地展现陀飞轮机构,推出了一种悬空陀飞轮,它的陀飞轮框以单头旋臂支承,原理与传统陀飞轮相同,但技术难度较传统陀飞轮大。
按陀飞轮在手表上的位置分:若陀飞轮布置在手表中央,称为中置陀飞轮,以悬空结构为主,当然也可以是双支承结构。
按陀飞轮轴数来分:有简单的陀飞轮、双轴陀飞轮和三轴陀飞轮。对于双轴陀飞轮,按轴间关系,还可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串联陀飞轮只有一个摆轮游丝系统,但摆轮游丝系统可能绕双轴或三轴旋转,在串联双轴陀飞轮中,双轴的位置可以垂直,也可以倾斜,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平均手表全方位的位差,从原理上来说,串联双轴倾斜陀飞轮没有垂直布置的那么好,但它能有效减小手表的厚度。串联三轴陀飞轮的摆轮游丝转动,与陀螺仪运动相仿,因此也称为陀螺仪陀飞轮。目前可以见到三轴悬空结构的陀飞轮,由于它的机构特点,这种表厚度只能通过减小摆轮游丝的大小来解决,因此往往厚度太大,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它只是纯原理性的作品。
并联多轴陀飞轮是最新的陀飞轮发展方向,有几根轴就有几个摆轮,通常为双轴和三轴,它可以被分割成几个独立工作的陀飞轮,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瑞士钟表史上一种多摆轮钟表,利用物理学上“共振”的原理,使各独立摆轮间保持完全相同的振荡频率,并同步参与擒纵机构的工作,从而实现多计时基准间的平均效应。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这种陀飞轮的设计者认为是通过空气使独立摆轮游丝产生共振,但另一观点认为,“共振”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将它们联为一体传动链。并联陀飞轮可以选择采用悬空或双支承结构,目前已实现的是悬空结构,因并联陀飞轮安装在一个传动着的圆盘上,犹如卫星的运动,因此也被称为轨道陀飞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