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Panerai沛纳海创立以来,一直秉持不断创新的精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1938年,Panerai沛纳海凭借为意大利皇家海军生产首批专业潜水腕表的专业技术,首次跻身钟表制造业,至今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钟表制造经验。最近,Panerai沛纳海再次实现工艺的提升,推出数款的自制机芯,完全由沛纳海的工厂进行设计、开发和制造。“Calibre”简而言之就是手表机芯的技术名称,也是赋予手表“生命”,使其能够指示时间的“发动机”。从制造工艺来看,P.2005机芯绝对是沛纳海四款自制机芯中最为精密复杂的一款,而沛纳海正是籍此创制出完美融合了悠久传统、运动特性、精确走时和尖端技术的Luminor 1950 Tourbillon GMT陀飞轮两地时间腕表。
这款Panerai沛纳海全新Luminor腕表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中的“陀飞轮”。“陀飞轮”由伟大的制表巨匠亚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先生在18世纪末发明,旨在消除走时偏差,即避免指示时间偏快或偏慢的现象。可能导致走时偏差的原因包括:重力对摆轮的影响、制造工艺的偏差、润滑油凝结和由此产生的手表不同位置的摩擦差异。为消除走时偏差,宝玑先生制作出一个自身不停旋转的框架,其中有摆轮、擒纵装置和相应枢轴。通过这种方法,任何因摆轮处在某个特定位置而可能造成的走时偏差,都能在摆轮处于反向位置时抵消。两个多世纪以来,陀飞轮一直是极致工艺难度的代名词,要求最高精度的加工工艺。此项工艺近年来才开始用于腕表,而采用此工艺的腕表自然也毫无疑问代表着最高品质。陀飞轮擒纵装置令一代代钟表爱好者为之痴迷,其技术则是业界公认的一项重大技术挑战。Panerai沛纳海不惧挑战,甚至在该领域作出创新,给这项自发明以来从未有过重大变化的高级钟表技术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Panerai沛纳海Luminor 1950 Tourbillon GMT腕表中,陀飞轮框架在与机芯基座平行的中轴上转动,与摆轮的摆动轴恰好成垂直状态,每分钟旋转两圈。由于戴在手上的腕表,因位置而导致偏差远胜于以放在口袋内的怀表来的高。这两项创新使沛纳海的陀飞轮设计能够更好地补偿这样的偏差。P.2005机芯通过一系列类似汽车差速齿轮的独有传动装置运行,这也是这款机芯不同于现有其他陀飞轮装置的数个差别之一。P.2005机芯共有239个部件,手动上链,配备三个发条盒,一次上链可储存足够良好运行6天的动力。此外这款腕表还拥有GMT性能,即第二时区显示。Panerai沛纳海Luminor 1950 Tourbillon GMT腕表采用蓝宝石水晶玻璃透底盖,使机芯运作一览无疑,不仅能欣赏陀飞轮的迷人身姿,还能通过弧形指示条上的指标了解动力储备情况。
此款腕表表壳极富特色,采用Panerai沛纳海Luminor表款60多年来所独有的表冠护桥,抛光及磨砂精钢材料,直径47毫米。其防水深度100米,完全符合沛纳海对于航海休闲表的防水标准。表盘由2毫米厚的防反射蓝宝石水晶玻璃保护,表盘则采用沛纳海的另一项创新——“三明治结构表盘”。由于表盘的两个层面间填充了大量发光材料,因此硕大的刻度和阿拉伯数字即使在暗处也特别清晰易辨。粗大的时针和分针,与GMT性能纤细的箭头指针形成鲜明对比,该性能通过上链表冠进行调节。与其他带有陀飞轮擒纵装置的复杂性能腕表不同,Panerai沛纳海Luminor 1950 Tourbillon GMT腕表并未特意炫耀这项技术专长,因此没有依照惯例在表盘上设置一个特别开口以展现陀飞轮装置,而是通过一个微小的细节,以独创方式显示出陀飞轮的运动:位于左侧的小表盘中,除小秒针外,还有一个蓝色圆点指示器。该指示器与陀飞轮相连,因此其转速是小秒针的两倍,每30秒转一圈。另一侧小表盘上的指针则每24小时转动一圈,指示铭刻在表盘上的“pm(下午)”或“am(上午)”,提示佩戴者GMT指标所显示的时间是白天还是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