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普通人家 于 2013-3-19 13:39 编辑
(一)武汉手表厂概况
武汉手表厂 (摘自【武汉誌-工业篇】)
1958年,武汉市百货公司钟表批发商店抽调50余人成立了红旗钟表厂,在中山大道1154号,开始生产武汉牌双铃闹钟,自制零件,年产量达到1万台,60年代初因闹钟滞销,改产金圈、表面等手表零件。1964年转产无线电元件产品。1970元月,湖北省决定在武汉市兴建一座年产30万只手表的钟表厂,由武汉市商业局成立武汉钟表厂筹建组,着手闹钟和手表的试制工作。1971年元月,武汉钟表厂由商业部门交市一轻局领导,市一轻局组织武汉金笔厂等27家单位协作会战,仿制手表设备,自制各种手表元件,1971年7月1日试制统一机芯手表52只和带日历的闹钟30台,1973年武汉市同沈阳、天津、重庆、洛阳、南昌组成手表生产协作组,分工承担手表甲板和螺钉的生产任务。同时,将部分新工人送到上海广州等地进行技术培训,为手表迅速投产创造条件。1973年起,国家投资1450万元,在武昌东湖附近兴建年产30万只手表的新厂房,于1975年竣工投产,当年生产武汉牌手表13万只,成为湖北省唯一的手表厂,也是70年代国家在中南地区建设的第一家手表厂。1976年将武昌手表仪表元件厂转产武汉牌手表所需的表壳、表面、三针等22种元件。1977年生产手表5万只,企业开始盈利。1980年年产手表35万只,实现并超过年产30万只统芯手表的设计能力。产品包括大号二号表两个品种。开始试制单历表。这一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30万元,手表质量得分87.01分。经过轻工业部鉴定,武汉手表正式投产并投放市场。这一年的积累相当于国家对武汉手表厂生产的全部投资。进入80年代以后,手表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通过扩建和添加设备,手表外观件生产形成两条生产流水线。1982年生产能力已达到70万只,实际生产68万只。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82年质量总分为92.07分,达到国家一级表的标准。产品成本逐步下降。1982年武汉牌大号表每只单位成本为18.22元,居全国第12位,年创利税1891万元,产值利税率35.28%。武汉手表厂成为轻工业部全国38家定点生产手表的工厂之一。1982年以后,手表市场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国家对手表采取三次大幅度降价,给武汉手表厂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1984年上半年,手表积压10万只,企业面临困难,武汉手表厂提出“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决策,由生产单一品种统机普通表发展大批量生产各种牌号的统机表。同时还小批量生产单历表女表,试制双历表。组织60多人销售队伍开展自销,把销售重点放在湖北和云、贵、川、湘、桂五省。在全国24省市建立了632个销售网点,改变了产品积压被动局面。1985年实现利税1191万元,比上年增长20%,连续6年在湖北保持利税千万元的地位。“六五”期间累计创利7109万元,为国家投资总额的5倍。
武汉手表分为大号、二号、单历表、女式表等,有50多个花色。有武汉、武当、白稽豚、友谊、星火等型号。武汉手表采用国家统一机芯,样式新颖,日差在+-30秒以内,连续走时在36小时以上,三防,性能良好,为国家一级表。1985年产量90万只,占全国手表总产量的2.2%。
1990年,为消化全国四次降价带来的冲击,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年产量一度达到101万只,但仍亏损473万元。进入90年代后,手表市场进一步饱和,企业生产难以为继。1994年,手表厂整体划转到东湖高新技术区。此时,手表基本停产,转产其他产品。1997年前后各手表厂相继停止生产,其各企业划转各区管理,90年代末,手表产品基本退出武汉市场。
武汉钟表企业
企业名称 地址 产品
武昌县手表元件厂 武昌县纸坊镇 景泰蓝工艺挂表
武汉手表元件厂 武昌中北路68号 挂表 手表元件
武汉手表元件二厂 徐东路50号 手表零件 统机表
武汉钟厂 江汉区新华下路195号 闹钟 石英表 墨水
武汉手表厂 徐东路50号 石英表 挂表 坤表
湖北省钟表企业
企业名称 产品
黄石市钟厂 民用石英钟 汽车石英钟 电脑时序控制仪
宜昌手表元件厂 防震器 石英表用步进电机
襄樊市明星石英钟厂 石英钟
宜城县璞河电子元件厂 石英钟
鄂州市钟厂 钟
湖北省时钟配件厂 时钟配件
湖北钟厂 机械木钟 石英钟
1985年钟表行业主要企业
企业名称 经济类型 隶属关系 最早开工年份 职工人数 产量
武汉手表厂 全民中型 一轻局 1970年 1754人 90万只
武汉计时器厂 全民小型 一轻局 1976年 563人 定时器
武汉手表元件厂 集体小型 一轻局 1956年 856人 钟表零件
武汉手表元件二厂 集体小型 一轻局 1980年 136人 钟表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