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从不寂寞烦恼 于 2016-3-15 16:59 编辑
转自徐步天先生2010年的评测
5年前第一次见1815,在一个阴天的下午,广州天河某间咖啡馆.
表是AVR兄的,当时颇觉欣喜,为什么不说震撼,是以我至今所见朗格不少,均不属震撼那种.
朗格是隽永的,隽永到不打眼不张扬.
昨晚我戴着一只,明仔说跟上海一般,毫不起眼.
在2005的一年间,我见到4只1815,以我稍刁钻的眼神,发现每一只把头距表身的距离都不相同.
这是什么问题?想清楚了其实不是原则问题.
当时我就在BBS上问起,因我自己觉得这是工艺细节的不考究.
由公差造成的.
只不过,作为顶级制表,很多人以为这可以忽略不计.
我理解.
实际上顶级的牌子,不顶级的细节还多得很.
不赘述.
1815,UP&DOWN数量不大,有记录白金仅50只,黄金似乎未做限量.
我比较幸运,几年来红,白各见过一只,黄金接触过几个.
朗格的红金选料似乎并不稳定,几月前那只U&D,真的红得发紫,叫紫金更宜,
而常见的LANG1,则温润得多,于是感觉上完全不同.
在壳而言,红金款底边为光面,与LANG1同,黄,白则为环形拉丝.
手边这只黄金的,在我桌面上放了几日.
闲来仔细观察,写点东西.
长久不写测评,手生了.
A.LANGE1815 UP & DOWN.
直径:36MM;
厚度:8MM;
前后玻璃罩.
机芯:L942.1.
直径24.9MM.
27石,
动力45H.
U&D的盘面设计一向为人称道,平衡感较强.
4点位秒针,8点位动显.
相比于单秒1815,它的大面积盘面下陷位极有性格,两只小盘伸出于下陷的中心圆,
如果盯着这个位置看,会产生极其莫名的感觉.
我找不到合适的词形容这感觉,大致比较卡通吧,米其林轮胎?
然而它与整表的古典斯文气质并无冲突.
这是我的感觉.
很佩服朗格的设计,竟然可以几乎以不变应万变.
除了艺术气质的ARKADE和CABARET,其他各系竟然可以用几近完全一样的壳形.
机器是这个牌子的亮点,有别于传统瑞机的闪亮,
德国银的特色,灰暗,低沉,配合一丝不苟的细节处理,予人强烈的厚重感.
并且这种材料处理,以我的感觉,时间越久越暗,甚至生斑起雾.
朗格的壳形设计不多,ARKADE同CABARET算两个异类,有艺术气质,
其他壳形基本一样的,从基本款的1815,到LANG1,到新的ZEITWERK.
圆壳,小弧线耳,表耳边有不太宽的倒角,中规中矩,你可以说它经典,也可以称呼它闷,因为一向如此,千载不变.
即使同样的壳形,细节差别还是有的,如LANGE1表耳宽阔,侧面全抛光,
1815耳细,上圈及后盖抛光,中壳横向拉丝,层次感更强烈些,
理论上讲,相信厂家不会特别搞层次分级,不过出品的批次差异基本难免.
前面提到的把头与表身间距问题,几乎一直存在.
朗格的后盖刻字最讨人喜欢,够深够力度,实际情形是:找不出第二家比朗格刻得猛的透底后盖.
LANGE1的,
1815的
UP&DOWN,黄金,白金的后盖做环形拉丝,红金的盖子是光的,不知何解.
越来越多的身边朋友将面,针的光洁度作为评判手表工艺度的重要因素.
我没有查考到历峰集团的外观件外包给谁人制作的,但整体上看,水平很一般.
如旗下大牌,VC,JLC的工艺均属中游,IWC好一些.
朗格的表盘,指针算相对干净的,偶有闪失,无伤大雅.
它的弯头针设计,资料上讲,是为了更精确的指示时间,有道理.
大牌子里,做这一口的,还有OMEGA碟飞.
现行的表款,长针的弯头,一显力度,二确实指示刻度更到位.
很奇怪,同样是215,打磨也有水平差别,同源的25-21冲击力大很多,不单跟尺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