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MSZ006Zeta 于 2007-7-20 21:07 发表
第一,3倍兵力优势,已经是下限,任何军队的教科书都是这么教的。如果你包围对方的兵力达不到对方的三倍以上,请问你如何制止对方集中兵力于一点进行突围?就一个扇区来说,恐怕倒是包围者的兵力更为薄弱了。这是 ...
你说的这么些我其实大部分都同意。
不过你说了半天从哪点证明美陆军是二流?这个观点是我第一反对的。
又从哪点证明作为军表机械表优于电子表?这个观点是我第二反对的。
跑题没关系,至少请证明自己的论点。
朝鲜战争,不知你注意过没有,美国人同样是从海岸开始打最终停在三八线上,志愿军同样有汉城得而复失的经历。松骨峰我军阻击部队牺牲那么惨烈,拖住联合国军那么长时间,但最后还是给他们跑了,并没能全歼被围敌军,为什么?因为我军虽然有兵力优势,但是美军机动能力使他们能够以空间换取时间。美军在朝期间一次被成建制歼灭的最大单位为一个团,而我军为一个师,180师,这绝不仅仅是什么三倍兵力包围的问题,而是当时双方强弱的真实写照,我军有多次包围美军一个师的经历,却没有能力吃掉对手,仅仅是兵力不够吗?同样的正面,你能展开的兵力总数是有限的,当这个上限的兵力无法消灭当面对手的时候,那么你集结再多的军队也没用。朝鲜战争双方阵亡的总人数,普遍认为我军要多于美军(美军阵亡45000左右),抛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情因素和宣传需要,看不出我军要比美军明显强在哪里,反而说得最多的是朝鲜战争我军以弱胜强,记住以弱胜强这个词强弱的位置,我军还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当时我军的进攻能力已达上限,而美军面临的国际环境也不允许他们集结更多的资源用于在朝鲜发动更大的进攻。说到底,要是没有苏联在后面撑着,在欧洲给西方施加强大的压力,迫使他们不能全力在朝鲜发动战争,在后期战场主动权易手的情况下,拖下去恐怕对我们也不利。
你说到到如何计算朝鲜战争的输赢?我的看法战场上平手,政治上我军大胜,战场上的平手保证了我们政治上的胜利,美军也没输,他们借战争确保了南朝鲜在其绝对控制之下,双方都实现了战争最低目标,维护了势力范围,都没能彻底战胜对手,取得完整胜利。最惨就是南北朝鲜,被打了个稀巴烂又回到了战争开始的状况,付出惨重的代价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抗日时拼刺刀的例子,我想说正是实战经验的重要性,无论八路军也好国军也好,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只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磨练出来军队和指战员,才可能在朝鲜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打退美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实战经验最丰富的就是美军,不管他的对手多么弱,起码他检验了美军战争机器的运转情况,从集结投送后勤补给,到安抚后方的民众,制造舆论,检验盟友,光靠平时训练演习和真正的战争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的,其他国家的军队不具备这个条件。
至于军表,你要是认为没必要一人一块表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都可有可无了,还讨论个什么劲?限于条件达不到一人一表和有条件也不去做完全是两码事。即使落单也有相当强的战斗意志和主动精神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战争中被打散了就不需要看时间了?你能保证被分割的一个小队里正好有一个人戴表?最好还有PDA/GPS设备?而且这个人万一被打死了其他人还总是有时间从容转移他身上的装备,顺便扒了他的手表?这不是笑话么。还是那句话,有总比没有好。
具体到G-shock上,暂时还没有一块价格比它低的石英表或机械表有那种程度的可靠性(有的话请你告诉我,哪一块表具有200M防水,ISO抗震,精度相当于天文台标准,还具有计时双时区功能而价格在300块以下),指针表在抗摔性防震性能上先天就有缺陷,要达到计时和双时区功能更是天价,军表的设计思想也从来不是性能至上,从二战到现在,给普通士兵戴的军表一向的设计思想是在够用的前提下便宜再便宜,因为即使是财大气粗如美军,也没有能力不计成本为每个士兵都配备高档表。
美军特种部队选表取向,正是因为没必要考虑喜好品位这样的个人问题,他们的选择才最能说明问题,越战的时候他们的选择是劳力士,按你说的那时他们就算有品位了?或者说戴个IWC MK 15算是有品位?对于战争来说,简单实用要远胜于什么品味喜好,一切以实用为先,大规模装备还必须考虑成本,这是永远不变的原则。你说一个坐在后方办公室从不知枪声为何物的人的选择有代表性还是一个整天考虑怎么在下一次军事行动中不被打死的人的选择更有代表性?这用品位和个人喜好解释得通吗?
至于抵制日货,我早说了,纯属个人问题,我只是单纯的很不喜欢日本人而已,就好像不会去不喜欢的餐厅就餐一样,是你多心了吧?难不成为了表示我不是FQ我还非得买几件日货?